专访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李爱仙——完善标准计量体系是摸清“碳家底”的基础

   日期:2024-12-12     浏览:15055     评论:0    
核心提示:标准和计量体系的完善是确保摸清碳家底的基础,对于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李爱仙对《环境经济》表示。为进一步强化我国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建设工作,加快双碳标准拟定与修订进度,国家发
 “标准和计量体系的完善是确保摸清‘碳家底’的基础,对于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李爱仙对《环境经济》表示。

为进一步强化我国“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建设工作,加快“双碳”标准拟定与修订进度,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生态环境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分别从标准和计量两方面对“十四五”后两年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工作作出具体部署。

在“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节点上,《行动方案》出台有哪些意义?强化了哪些领域工作?在落地执行过程中存在哪些困难?对此,《环境经济》专访了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李爱仙。

加强新兴技术领域“双碳”标准研究

环境经济:“双碳”标准计量体系目前的“短板”表现在哪些方面,对“双碳”目标实现有什么影响?

李爱仙:标准和计量体系的完善是确保摸清“碳家底”的基础,对于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行动方案》明确,要大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标准相关工作,形成一批重大标准成果,支撑我国碳排放双控和碳定价政策体系建设,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基础。

一是目前我国的“双碳”标准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文件提到的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和重点产品碳足迹标准正在研制过程中,可以实现基本覆盖,但在一些新兴技术领域和特定排放源等方面,相关“双碳”标准仍有空白,需强化研究,不断完善。

二是高精度、高可靠性的碳测量仪器设备研发、碳排放在线监测方法以及二氧化碳直接测量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有待于大规模验证和推广,并与标准进行密切结合,急需推广测量结果与核算结果的交叉验证,进一步提升碳核算数据质量。

环境经济:《行动方案》分别从标准和计量两方面提出了今明两年的阶段性工作目标,这两方面在“双碳”领域各有什么作用?目前完成目标的进度如何?

李爱仙:通过制定和完善碳排放、碳足迹、碳减排等相关标准,统一核算方法和具体要求,将有利于提升企业、项目及产品等各个层面碳排放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强化企业碳排放信息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以及生命周期碳排放管理,引导消费者低碳消费,支持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有效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目前,我国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类现行国家标准18项,在研国家标准32项,覆盖了发电企业、电网企业、钢铁生产企业、矿山企业、电子设备制造企业、陆上交通运输企业等24个重点行业,以及畜禽规模养殖企业、水运企业、木材加工等26个其他行业,扩展了重点行业的覆盖范围,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算什么,怎么算”提出了统一要求,有效解决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标准缺失、核算方法不统一等问题。

项目温室气体减排量评估类国家标准已发布3项,在研13项,在项目层面规范了碳减排量的评估方法,将成熟的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方法学转化为国家标准,让减排量可量化、可核查、可交易,洗脱外界“漂绿”的质疑。

产品碳足迹量化方面的现行国家标准有4项,在研16项,其中《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 量化要求和指南》(GB/T 24067-2024)刚刚发布,于10月1日正式实施。该标准规定了产品碳足迹的研究范围、原则和量化方法以及编制具体产品碳足迹标准的参考框架、数据地理边界信息建议等,为企业提供了一套系统的、科学的方法来评估和管理其产品在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情况,识别能耗高、碳排放量大的生产环节,帮助企业实现节能减排、降低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方面的现行国家标准有1项,在研9项,将为我国CCUS项目的实施提供统一的技术规范,确保项目在碳捕集、运输、利用与封存各环节的规范化操作,降低风险并提高效率。

发挥基础性行业的带动作用

图片

环境经济:《行动方案》以火电、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等为重点领域,为什么选择这些行业?这些领域的标准计量工作有哪些特别需要加强?

李爱仙:一方面,火电、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等行业是我国目前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领域,对全国碳排放量的贡献较大,占比75%左右。

另一方面,这些行业在节能减排方面存在巨大的潜力,通过技术改造、工艺优化、设备升级等手段,可以显著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强度,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而且,这些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基础能源和基础原材料,对上下游产业链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推动这些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可以带动整个产业链的绿色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在上述领域需要发挥标准和计量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在活动数据获取、排放因子选取、核算方法、取舍原则等方面进一步进行规范,保证核算结果的科学性、透明性和适用性;同时在有组织集中排放的企业,推广烟气在线监测系统,强化核算法和直接测量法相结合,并对结果进行交叉验证,进一步降低排放结果的不确定性,提高数据质量。 

环境经济:《行动方案》遵循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提出加强产品碳足迹碳标识标准建设。为什么要特别提出这个要求?需要开展哪些工作?

李爱仙:产品碳足迹和碳标识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产品的碳排放信息,帮助消费者了解产品的低碳属性,从而引导消费者选择绿色低碳产品,促进绿色消费习惯的形成。通过建立产品碳足迹和碳标识标准,实施认证或标识制度,可以从消费端激励企业采取更加节能低碳的生产方式,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和社会责任感。

对此,可以按照系统推进、急用先行、开放协同的原则,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加强产品碳足迹和碳标识标准研制工作,进一步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目前,我国已发布的《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 量化要求和指南》国家标准统一了核算原则、方法和数据质量要求。碳标识标准也在立项过程中,将向消费者和利益相关方展示碳足迹相关信息,进一步引导和促进绿色低碳消费。

二是推动产品碳足迹核算和碳标识认证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提高核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确保碳标识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三是建立健全产品碳足迹和碳标识的监管机制,对获得碳标识的产品进行定期抽检和复评,确保碳标识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同时,加强对企业碳足迹核算和碳标识认证的监管和指导,推动企业严格遵守标准和规范。

环境经济:《行动方案》的落地还面临哪些困难?下一步应如何推动?

李爱仙: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一环,“双碳”标准计量体系的建设工作复杂而多变,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建立多方面协同机制,共同努力推进相关工作。

一是部门间协调有待强化。尽管已建立了跨部门工作机制,但在实际操作中,部门间的协调仍存在一些问题。部分领域存在职责交叉、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与此同时,有关政策中引用和发挥标准化作用还不充分。

二是“双碳”相关标准制定与实施的技术协调有待强化。“双碳”相关标准的研制涉及多个方面以及多个不同领域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如何在技术层面做好统筹和协调需要进一步研究,提高效率。其次是在排放因子库方面,存在数据更新不及时、跨部门数据不一致、行业缺乏统一标准等问题。

三是国内外标准互认有待强化。随着全球对“双碳”目标的共识不断加深,国内外标准的对接与互认成为重要议题。各国一方面会采用国际标准,但另一方面也会根据本国情况制定一套规则或标准,对接难度较大。

此外,国内已建立的各类碳核算数据库数据质量尚不能完全满足要求,且数据库间缺乏统一标准。依赖国外标准数据库可能导致碳排放被高估,影响产品出口及国际贸易。

下一步,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将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生态环境部的统一部署和指导下,进一步完善“双碳”标准体系的建设工作。

一是建立标准联合推进工作机制,全国碳排放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联合相关行业技术委员会,根据集中起草、集中协调、集中审核的“三集中”工作方式,落实标准统一名称、统一编号、统一边界范围、统一格式、统一因子、统一报告格式等“六统一”技术要求,加快推进“双碳”重点国家标准研制工作,保障标准技术内容先进性。

二是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发挥地方政府、重点企业、科研院所等的积极性,公开透明推动国家标准制修订,更好地凝聚各方共识;同时建立标准实施反馈机制,保证标准技术内容先进、适用;协助有关部门探索建立本土化碳排放因子基础共性公共数据库和分行业数据库,提升我国企业和产品绿色低碳的竞争力。

三是深入实施《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要求,做好碳排放管理标准化试点的组织工作,总结试点成果,加强标准成果示范推广。

四是加强与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我国“双碳”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与协调。

 
打赏
 
更多>同类环境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环境资讯
点击排行